成语有关奸的成语

有关奸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奸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老奸巨猾老:很;极;奸:奸诈;巨:大;极;猾:狡猾。形容阅历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。《宋史·食货志上》:“老奸巨猾;匿身州县;舞法扰民;盖甚至前日。”
诈奸不及犹言十分奸诈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回:“正在五岳楼下来,撞见个奸诈不及的,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。”又第五十二回:“那厮带将许多诈奸不及的三二十人,迳入家里,来宅子后看了,便要发遣我们出去,他要来住。”
奸夫淫妇指通奸的男人和放荡不羁的女人。指淫乱的男女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7回:“奸夫淫妇,虽该重罪,已死勿论。其余一干人犯,释放宁家。”
奸淫掳掠奸淫:奸污;掳掠:抢劫人和物。奸污女人;抢夺财物。比喻烧杀抢掠;无恶不作。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七回:“谁知仍是强赊硬抢,掳掠奸淫,无所不至。”
狼狈为奸狼狈:传说狈是与狼同类的野兽;因前腿短;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。狼和狈常一起出外伤害牲畜。奸:做坏事。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。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诗翁画客狼狈为奸,怨女痴男鸳鸯并命。”
破柱求奸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,贪残无道,至乃杀孕妇,闻膺厉威严,惧罪逃还京师,因匿兄让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状,率将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阳狱。受辞毕,即杀之。”后以“破柱求奸”为不畏权贵,搜索坏人,以正国法的典故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,贪残无道,至乃杀孕妇,闻膺厉威严,惧罪逃还京师,因匿兄让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状,率将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阳狱。受辞毕,即杀之。”
铢两之奸铢两:极轻微的分量。比喻极其轻微的事。指轻微的邪恶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精于吏务,善为购距,铢两之奸,皆告之。”
奸人之雄奸人:奸恶诈伪的人;雄:指杰出人士。奸恶诈伪之人的魁首。多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。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夫是之谓奸人之雄。”
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奸:通奸;赃:赃物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
擒奸讨暴暴:豪强。指捕捉奸人,讨伐强暴。三国·魏·曹操《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》:“卿在郡以来,擒奸讨暴,百姓获安。”
进善惩奸进用善良,惩治奸恶。唐·周昙《咏史诗·虞舜》:“进善惩奸立帝功,功成揖让益温恭。”
朋比为奸朋比:朋党比周的略语;同类人互相勾结;为:做;奸:邪恶;坏事。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。宋 高登《高东溪集》:“此曹当尽伏诛,今且偃自恣,尚欲朋比为奸,蒙蔽天日。”
揣奸把猾揣:藏。奸:奸诈,狡诈,虚伪。心藏奸诈,行为狡猾。元·无名氏《十样锦》第二折:“因某生前揣奸把猾,死后永做饿鬼。”
革奸铲暴清除奸佞,铲除暴虐。
剪恶除奸剪、除:扫除。扫除恶人与奸人。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60回:“似你我行侠尚义,理应济困扶危,剪恶除奸。”
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奸:通奸。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,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。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
呆里撒奸形容外表痴呆,内心奸诈。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你休要呆里撒奸;你待要恩情美满,却教我骨肉摧残。”
迎奸卖俏指卖弄姿色,诱人偷情。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二折:“浇奠罢守定灵床哭少年,则落的两泪涟涟,怕有一等迎奸卖俏俊官员,打一副金头面,早忘了守三年。”
作奸犯科作奸:干坏事;科:科条;法律条文。为非作歹;触犯律条。三国 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,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,论其刑赏。”
大慝巨奸慝:邪恶。指邪恶奸险的人。明·文秉《先拨志始》下卷:“大慝巨奸,或燕处于园亭,或潜藏于京邸,奥援有灵,朝廷无法。”
强奸民意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;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72回:“后来老袁强奸民意,凡政、绅、军、商各界,无不有请愿书。”
除奸革弊除掉坏人,改革弊端。元·无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一折:“小官职居清廉,理当正直,除奸革弊也呵。”
诲奸导淫引诱人做奸恶淫荡等坏事。姚锡钧《<春声>自序》:“若夫诲奸导淫,使今之社会风尚为江河之日下,则我知免尔。”
知奸亦有大罗罗:捕鸟等的网。指欲治奸邪必须布下大网。比喻治理国家要靠众人的力量。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宋人语曰:‘一雀过,羿必得之,则羿诬矣,以天下为之罗,则雀不失矣?夫知奸亦有大罗,不失其一而已矣。’”
以售其奸售:销售。用来推行他的奸计。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》:“例如张国焘,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。”
刁滑奸诈刁钻、油滑、奸邪、诡诈。极其阴险狡猾。
神奸巨蠹指有势力的奸狡恶人。清·黄六鸿《福惠全书·刑名·监禁》:“有婪官利其赃利,致之死而灭口者;有神奸巨蠹,恐其幸脱而立取病呈者。”
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。三国 魏 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刘表自以为宗室外,包藏奸心,乍前乍却,以观世事。”
行奸卖俏谓恣淫行邪,弄姿作态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6卷:“那张荩及风流子弟,只晓得三瓦两舍,行奸卖俏,是他的本等。”
表里为奸表里:内外;奸:虚伪狡诈。比喻用勾结、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。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 言事 王虎谷封事》:“王虎谷为祠祭郎中,以太监李广交结寿宁侯表里为奸,特疏请斩广以谢宗庙。”
卖俏迎奸见“卖俏行奸”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1回:“这阎婆惜被那张三小意儿百依百顺,轻怜重惜,卖俏迎奸,引乱这婆娘的心。”
老奸巨滑形容阅历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。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》:“虽老奸巨滑,无能逃于其术者。”
姑息养奸无原则地一味宽容;就会助长坏人坏事。姑息:无原则地宽容;养:助长;奸:坏人坏事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上》:“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。”
卖俏行奸谓卖弄媚态诱惑人,搞不正当男女关系。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二折:“俺好意的张筵置酒,你走将来卖俏行奸。”
奸淫抢掠奸淫:奸污。奸污妇女,掠夺财物,比喻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毛泽东《丢掉幻想,准备斗争》:“……奸淫抢掠,不要历史,不要文化,……不敬师长,共产公妻,人海战术,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,十恶不赦的人。”
破奸发伏揭露隐藏的坏人。宋·范仲淹《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》:“徙陇城郡,历比、驾二部外郎,在郡未几,破奸发伏,有神明之号。”
朋比作奸见“朋比为奸”。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回:“且君为臣之标率,君不向道,臣下将化之,而朋比作奸,天下事尚忍言哉?”
奸臣当道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。指坏人当权。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15回:“此时因纣王失政,妲己残害生灵,奸臣当道,豺狼满朝,故此天心不顺。”
奸同鬼蜮,行若狐鼠奸诈象鬼蜮,狡猾象狐鼠。比喻人恶劣到极点。
大奸似忠奸:邪恶,诈伪。内心奸恶,貌似忠厚。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23卷:“大奸似忠,外视朴野,中藏巧诈。”
洞烛其奸洞烛:洞察;洞悉。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。形容观察力强;看问题敏锐。《明史 董传策传》:“(严)嵩稔恶误国,陛下岂不洞烛其奸!”
洞察其奸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。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2回:“倘明哲君子,洞察其奸,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,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。”
发奸擿伏发、擿:揭发;奸:奸臣,坏人;伏:指隐瞒坏事。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。东汉 班固《汉书 赵广汉传》:“其发奸擿伏如神。”
拿奸拿双奸:通奸。捉拿通奸要有成双的人证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9回:“拿奸拿双,拿不住双,反咬一口,就受不得了。”
洞悉其奸洞:洞察,洞悉;奸:奸伪。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。形容观察能力强,看问题敏锐。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列朝·庙议献谄不用》:“甫出口,而上已洞悉其奸,斥逐不已。”
党恶朋奸党:袒护;朋:朋比。袒护恶人,勾结坏人。形容与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59回:“其有党恶朋奸,甘为逆羽,杀无赦!”
文奸济恶掩饰奸诈,助长恶行。金·王若虚《论语辨惑》:“盖其心术不谨,趋向一差,则要利盗名,文奸济恶,皆学之力也。”
党恶佑奸偏护奸恶。元·耶律楚材《辨邪论序》:“党恶佑奸,坏风伤教,千载之下,罪有所归。”
捉贼要赃,捉奸要双赃:赃物;奸:通奸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赵树理《小二黑结婚》:“村长!捉贼要赃,捉奸要双,当了妇救会长就不说理了。”
奸回不轨奸回:奸恶邪癖;轨:比喻规矩、法度。奸恶邪癖,不守法度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奸回不轨。”
刬恶锄奸铲除凶恶奸邪之人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回:“他杀人污佛地,我救苦下云端,刬恶锄奸。”
发奸摘隐发:揭发。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。形容治理政事精明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:“再说陆公在任,公文不要,爱民如子,况又发奸摘隐,剔清利弊。”
擿奸发伏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。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仓慈传》:“或哀矜折狱,或推诚惠爱,或治身清白,或擿奸发伏,咸为良二千石。”
深奸巨滑奸:邪恶;滑:狡猾。形容人深于世故、奸诈狡猾。
进贤退奸犹言进贤黜佞。宋·苏辙《王安礼知扬州》:“方先帝厉精求治之秋,有大臣进贤退奸之助。”
进贤黜奸犹言进贤黜佞。明·郑晓《今言》第四卷:“优厘大开离照,独运乾刚,进贤黜奸,明令赏罚。”
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赃:赃物;奸:通奸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元·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:‘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。’燕大,你既要拿奸,如今还我奸夫来便罢,若没奸夫……,我与你要见一个明白!”
稔恶藏奸长期作恶,包藏祸心。《清史稿 世宗纪》:“丙申,上以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稔恶藏奸,终为边患,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……征讨准噶尔。”
洞见其奸洞:洞察,洞悉;奸:奸伪。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。形容观察能力强,看问题敏锐。《元史·许衡传》:“李林甫妒贤嫉能,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。”
捉贼捉赃,捉奸捉双比喻处理是非的事,要以事实为根据。宋·胡太初《昼帘绪论·治狱》:“谚曰:‘捉贼捉赃,捉奸捉双。’此虽俚言,极为有道。”